汤加和新西兰联合建设太阳能工厂
这就不难解释今年年底,国内学术会议井喷现象了,估计其中也有相当部分是出于国际化指标的考虑吧。
1998年,陈楚莹的女婿廖利平接任会同站站长。2000年,在重大项目研究的关键时期,廖利平被查出肝癌晚期,病逝时年仅35岁,他的临终遗愿是能再活10年就好。
每年的3月到11月间,会同县都会迎来像汪思龙一样的一批科研人员。当年我们自己带着行李从会同走到广坪,住的是没有电灯、四壁透风的木屋。夫妻站长的接力跑 1960年,以冯宗炜、陈楚莹为首的一批来自中科院林业土壤研究所(现为沈阳生态所)的科研人员带着培育后备森林资源的任务,来到2900多公里外的广木之乡湖南省会同县建设实验站。在家人的大力支持下,会同站科研人员用一年又一年积累的观测数据换来了丰硕的成果。2003年秋,他从沈阳来到会同,并在这片郁郁葱葱的杉木林里扎下根。
亲人不幸去世,但研究的步伐不能停下。当年,杉阔混交林的研究很快引起了国际同行的关注,美国林学会前任主席、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赫尔姆斯曾先后三次来会同站考察,并对混交林研究给予高度评价。在文昌发射场,我们载荷分系统年轻人约占9成,很多人刚有了孩子,还有的刚要了二孩。
不少同事年纪轻轻就满头白发,我们笑称他们为型号研制操碎了心。一提到财务,大家都会好奇:探月工程到底花了多少钱? 在经费管理方面,我们注重节约成本,通过科学计算、科学管理,把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通过技术创新谋求效益最大化。为了保证型号顺利出厂,我们组织精兵强将20余人,在做好防疫工作的前提下逆行而上,一直战斗到型号正式出厂。嫦娥五号共有13台套重要科学载荷,由多家单位研制完成。
任务一开始,轨道器要将探测器组合体送往月球轨道,将着陆器上升器组合体这个乘客分离释放。到现在为止,很多队员已在靶场待了10个多月。
他们用行动完成着习近平总书记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的殷切嘱托,诠释着青春由磨砺而出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的真实意义。工程总体紧紧围绕工程研制任务,科学规划,适时调整年度计划和经费预算,保障任务顺利执行。为实现这些目标,嫦娥五号有效载荷分系统共配置了7种有效载荷,比嫦娥四号的科学载荷性能指标有了一定提升。它开启的,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抵达月球后挖取月壤,再带回地球。
嫦娥上天、采月壤返回,我们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同时也时刻谨记着:以精打细算铺就探月之路。为了避免资源浪费,我们充分利用备份产品,对嫦娥二号和嫦娥四号进行重新论证、调整任务目标,在保持探月工程总经费不超支的情况下,圆满完成了新的任务,并获得了丰硕成果。嫦娥五号成功发射,是对我们专注科研攻关的最大回报。修建一架通往月球的天梯 讲述人:航天科技集团八院嫦娥五号探测器系统轨道器总体副主任设计师 禹志 能参与探月三期这一国家重大工程,我感到非常荣幸。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给工程带来了很大挑战。经过工程总体充分论证,工程领导小组慎重决策,决定不再进行第二次试验。
以双想模式保障试验需求 讲述人: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主管 卢亮亮 我是一名从事嫦娥四号任务总体设计和月球探测后续任务规划论证的系统工程师。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作为有效载荷总体单位,负责抓总落实。
支承臂主管设计人员徐铮患有肾结石,受疫情影响,没人能及时替换,他靠着吃止痛片扛过了一次次病情发作,直到完成工作才去医院就诊。航天人历来是一个强有力的大团队,每个人在不同的岗位上默默努力,才能共同成就梦想,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建功立业。我们邀请其中多位代表讲述奋斗故事,致敬青春力量。在这个美丽的季节,嫦娥五号腾空而起,将完成我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的收官之作。为了圆满完成地月往返运输任务,轨道器必须实现重量轻,连得紧,分得开,抓得住,转得过,回得来。我们型号队伍按照发射场技术流程,结合地面发射支持系统产品及海南极端天气特点,把工作项目、资源、人员细化到小时,最终将恢复周期压缩为35天,探索出了一套适用于发射支持系统短期快速恢复的流程优化模式。
为此,研制团队进行了大量攻关、多次试验,保证了火工品起爆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在极短时间内队员们完成了规定项目的恢复更换工作。
(项目团队:本报记者 陈海波、王斯敏)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在整个飞行过程中,全景相机转台要经历约100摄氏度的温度变化,且须保证一定的指向精度。
节省下来的经费用到后续任务中,有效提高了经费使用效率。作者:陈海波 王斯敏 来源:光明日报 发布时间:2020/11/26 9:37:23 选择字号:小 中 大 听青年科研工作者讲述嫦娥五号背后的故事—— 青春在燃烧,为了心中的奔月梦 11月24日4时30分,嫦娥五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
这20余人中只有一个女同事,危急时刻她挺身而出,堪称我们八院最美嫦娥。为了保证型号工作,疫情最严重时,我们仍在严格防控的前提下每周乘坐班车赶往北京,一坐就是18个小时,一待至少一周。这次,即将见证嫦娥五号任务首次采样返回,那必将是一个更加激动人心的时刻。每一天,我要清楚了解厨师长的当日需求,及时把最新鲜的食材送到位,不早、不晚。
站在即将开启的十四五时期新起点上,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今年6月,正值工程繁忙阶段,北京疫情突然严重。
遥一火箭、遥二火箭的恢复周期都是90多天。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探月工程是体现中国力量的一件大事,但并不意味着在经费使用上粗放无度。争分夺秒,为梦想负重前行 讲述人:航天科技集团一院15所长征五号火箭发射支持系统主管 孙振莲 看到探月工程标志上的那双脚印,我感慨万千。
受疫情影响,今年工程推进期间资源、人员协调难度加大,火箭地面恢复团队经过千方百计努力,终于在发射前把全部资源协调到现场。探索浩瀚宇宙,一直是人类不懈追寻的梦想。在这个和平年代,爱岗敬业就是航天人家国情怀的最好体现。等着陆器上升器组合体在月面采样完毕后,轨道器又将变身主动飞行器,与携带样品容器的上升器交会对接,并将样品容器从上升器平稳可靠地转移到返回器中。
为适应月面高温环境,月球矿物光谱分析仪采用国产自研的器件替代了原方案中的进口器件,有效提高了红外设备的高温适应能力,可在高温环境下获得有效的科学数据。将近150天来,他们天天想念家人,但没有一位队员打过退堂鼓。
经历了7年研制、3年贮存,可谓十年磨一剑,终于眼看着它即将发射了,那种心情,就像看着女儿出嫁一般。这些科学载荷将完成采样区现场就位科学探测、获取样品采样区月面图像和月球次表层结构信息等重要任务,助力深化月球成因和演化历史等问题的科学研究。
在室内进行恢复工作更是给大家带来了极大挑战:501厂房停电检修,没空调的厂房里温度近40度,湿度超过90%,工作服湿透了,被盐浸得白花花一片。今后,我们将继续矢志奋斗、实干担当,全力以赴确保探月工程三期圆满收官。